前两天刚过完21岁生日,虽然我一直对过生日没什么感觉,这次的生日也就是平平淡淡地过了一天,什么也没做。但似乎以生日为界限,做一些近期的随笔也是不错的选择。
Internet Break
作为一个小学开始就接触互联网,现在也算有着10年以上网龄的老网民。近些年却越发感觉整个互联网充斥着无序的杂音,评论区只有无意义的对骂,视频制作者只需要捕风捉影式地从不知道哪里的信源中断章取义出一个偏激的观点,就能产生一个谣言,一次舆论风波。这是逃避,我清楚,但是逃避虽可耻但有用。本人最近看b站越来越少开弹幕了,低智的言论充满了整个视频时间轴,光是看到这样的蠢人,就让我脑袋发疼。
app的野兽化
互联网只产生情绪和立场。在互联网上,长效的逻辑是缺位的,不是说不可以拥有情绪,但是逻辑的沉默是危险且有害的。所以在当代,延迟消费一切内容是毫无疑问有益的。
传统互联网和现代的互联网逻辑是不同的,传统互联网最常见的用法是用户主动搜索,主动权是在用户个体;但当代互联网不同,它的逻辑是推送,推送是由公司决定的,主动权在公司手中。以抖音为例刷新是当代互联网的一个特点,甚至是最大特点,刷新是动物化的,刷新这个动作永不终结:刷新的目的就是下一次刷新,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终结一切的一次刷新存在,所以这个meta永远不会终结,这场永不落幕的舞会只会因为身体崩溃而被暂时打断。所以说,app是一种野兽化的存在:一头野兽在吃完一块肉的欲望,只会指向吃下一块肉的欲望。只有当外部的打断来临,这个欲望才会被暂时终止。野兽化的不仅是用户,也包括公司,资本总是渴望着扩张,所以不断地指向下一个用户,抖音模式太过成功,以至于所有平台都得学习抖音模式,以求苟活。
排泄链
很难想像,只是把别的平台生产的内容,哪怕是一句意义不明的话,一张模糊不清的图,都可以成为一种收获流量的方式,互联网犹如人体蜈蚣一般,一节一节地向下搬运观点,甚至还有回环般的相互搬运,最终成为互联网就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厕所,而用户则成为了赛博老八,不断地找屎吃。💩吃多了,最终脑子也会变成💩的样子,成为丧尸。
丧尸化的互联网
整个互联网似乎都在丧尸化:无数的bot账户存在于各个软件,甚至比人还多。如何推定一个账户是人还是机器?:声音可以用语音模型,图片和视频可以生成,话语可以用LLM产生。整个互联网似乎如同一个“他心问题”一般,你只能确定自己是一个真人。其他每个人都可能是僵尸般的机器。
关于技术
我自认为对于技术的理解算不得深入,甚至可以说浅薄。我的行为模式甚至算不上一个代码爱好者,但或许浅薄也有浅薄的好处,只需一些微小的进步,便足以让我喜悦地分享出来。
技术视野
我理解的技术视野是指,对于某种效果/功能/需求,能够联想到的所有可行的用来解决这问题的技术方案的程度的能力,包括但不限于,在宏观上的技术选型、代码架构,比如做头发,是使用体块法,面片法,还是纯物理模拟;渲染用kajiya-kay还是基于物理的毛发渲染。微观上,可以看作使用哪些具体的库,具体的代码设计模式等等。做到又精又广是困难的,从这个角度看,长期阅读技术分享是很重要的。除此之外,也可以看一些类似文献综述之类的加深理解(比如实时渲染界的圣经《RTR4》)。
抽象
抽象一直是CS中的重要话题,从硬件电路,到机器语言,到汇编,到C,到高级语言,再到第三方库,随着一层层的抽象,越来越高级,也越来越对人的心智负担降低,但越高的抽象便越发远离本质:我们只知道发生了什么,却不知道为什么发生,最后连bug也不会修,只能指望玄学。不能什么都只依赖抽象,例如只知道Vue,React,却不知道html,css,js三大件;又比如整天写ORM,最后却连Sql都不知道。但也不应该一昧地击穿抽象层,例如一直使用堆、栈而非静态存储区和动态存储区。 我粗浅的想法是:在较完整地学习了当前所需的技术栈后,可以向下学习更底一层的技术,并理解两者之间的通信机制,它们之间如何协作,并区分两者可能存在的区别。